CAD:在设计METROPOLIS的内饰时,你构思的出发点是什么?随后又是如何演绎的?
赵亚飞:首先我要说做雪铁龙的概念车是非常有挑战性的,不管是内饰还是外观,因为雪铁龙之前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难超越的高度。因此,这次内饰项目一开始我尝试以一些独特事物作为灵感来源,比如说钻石、鸟巢、折扇、古筝等等。这里有三点:第一,我不想把所有在中国做的设计都故意贴上中国元素的标签,只想最终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前所未见的设计,通过浅显的提示人们就能直观地感觉到某些蕴含的设计;第二,总有某些东西是别人所不曾关注过的,这些东西很少被应用到设计中,而且可以被称之为独特,我则倾向选择可以被造型化的,比如折扇、古筝等等,因为这样更直观;第三,折扇本身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上流阶层的代表物之一,这和这个车的定位也很吻合。有了这个直观的出发点之后,就是画无数张图发散了,因为你不能保证每一张图都恰如其分地诠释清楚了你的意图。一段时间以后,慢慢地提炼出最重要的主题:叠加、发散。接下来就是把草图尽量贴合项目本身,METROPOLIS的高端定位决定了设计其内饰和设计一款紧凑的运动型车是不同的,METROPOLIS的内饰应该豪华、简洁、舒展,但与此同时还要体现雪铁龙的创新,要区别于其他传统的刻板样式,要足够“雪铁龙”,也就是要在创新、协调、品牌之间找一个平衡。
CAD:在METROPOLIS的设计过程中,你需要考虑内饰与外观设计的协调性么?你是如何处理的?
赵亚飞:外观和内饰的协调性是应该考虑的。这次我是通过某种感觉上的联系,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或几个类似的特征线。因为一个品牌的内涵不是具体的某个特征,就好比我们说宝马的内涵是驾驶的快乐,而不是宝马本身的LOGO。METROPOLIS虽然是雪铁龙首个这个量级的车,但外观无疑是很“雪铁龙”的。我想做到的是,当你打开车门,你会感叹,这个内饰是足够创新的,是只有雪铁龙才能够做出来的。通过这种品牌内涵上的一致性,在外观和内饰之间达到一个协调。
CAD:我注意到你的内饰设计方案中融合了许多中国文化和艺术元素,如果把METROPOLIS想象成雪铁龙未来的全球旗舰车型,你认为这种设计可以符合这种定位么?
赵亚飞:某个带有某种文化底蕴的设计恰如其分地贴合产品本身的定位、从而引领整个品牌的事例是存在的,不管这个底蕴是不是中国元素或者中国文化。我感觉中国是为数不多可以消费这个级别的车的市场,而且我相信,中国元素在内饰中的应用可以帮助METROPOLIS成为这个级别中独一无二的旗舰车型。
CAD: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整个项目过程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么?
赵亚飞:汽车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,内饰因为包含了更多的部件,就更需要反复权衡和判断。我本人经历过几家不同性质的公司,对不同的公司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深有感触。在METROPOLIS整个项目中,OLEG作为总监,在把握大方向的同时,更尊重设计师本人的意愿,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感触很深。你知道设计本身是很主观的事,很多事都是见仁见智的,当总监乐意听你的意见,尊重你的设计意愿的时候,这种被尊重的感觉真好!
之前雷总说过,说YU7应该在今年6、7月上市,离现在最近的大规模车展,应该就是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了,地点在深圳。要知道,华子和迪子的总部都是在深圳哦,如果真选择在这次的车展亮相,那真是纯纯的贴脸开大了,你们觉得咱们军儿干得出这事吗?不管怎么说吧,雷总、化哥,咱上点心吧,真的是“火”烧眉毛了。说到“火”,那咱今儿就聊聊小米YU7,为什么这么“火”,YU7到底有啥昂,非得等着YU7。
五一大家都放假了,就你长城拉着自己老板做直播啊,还给我们魏总放第三排了,你们是真能“坑”自己老板啊!之前高山预售的时候,穆峰总就说,长城打死也不做增程。这回魏总也表态了:我们长城就没有规划增程这个技术,我们所有的动力都是混联技术。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觉得魏总固执,要知道一台增程器成本也就几千块钱!
当下,电动汽车那可是占据着媒体头条,仿佛大家都觉得,通往更清洁未来的路就只有全面电动化这一条道了。但真的是这样吗?全球最畅销品牌、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长期领军的丰田汽车公司,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。
纳米06首创“天地门”,灵感源自航天器折叠舱门,后尾门上下分段开启。上门垂直开启高度1850mm ,下门展开是1200×900mm承重平台。我那200斤的胖哥们问我这平台禁得住他吗?踏乎的,它的静态承重达到了150kg。
东风日产新出的纯电轿车N7被质疑是“换壳版eπ007”。它俩底盘核心参数,2915mm的轴距一模一样,1895mm的车身宽度一模一样,车长和车高略有差异,懂的人都懂。但官方的回应那是慷锵有力:“咱核心部件和底盘设计完全不同!”但网友不吝这个,毕竟两车轴距一样,尺寸就差几厘米,说是“巧合”,确实牵强了。